世界新动态:李玟去世 为何给我们带来无尽快的她也会得抑郁症?

2023-07-06 11:18:16 来源:BRTV特别关注

7月5日,李玟姐姐李思林Nancy公布了李玟7月2日因抑郁症在家中轻生,于2023年7月5日经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。

文章提到,“2023年本应是CoCo出道30周年,29年来她除了用劲歌热舞带给我们无尽快乐与惊喜外,更努力地为华人歌手在国际歌坛开拓一片新天地,一直全力以赴为华人发光发亮,我们为她感到自豪。”

孙红雷、王宝强、张小斐、毛不易、张杰等多名演艺圈明星在得知消息后,纷纷在社交网站上发文悼念李玟。


【资料图】

据报道,讣闻透露李玟因饱受抑郁症困扰轻生,据知李玟由于几年前受婚变问题影响,令原本性格开朗的她患上抑郁症。不过李玟一直努力治病,不时投入工作去开导情绪,但近期病情急转直下,80多岁的妈妈及两位姐姐知道情况严重,24小时轮流陪伴,身边很多朋友都不时去陪伴她。

图片来源:李玟微博

据公开资料显示,李玟母亲是武汉人,父亲是哈尔滨人,在李玟母亲怀孕期间,李玟父亲因病过世。李玟在家中排行第三,有两位姐姐:大姐李秋林和二姐李思林。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把姐妹三人拉扯大。

在母亲83岁生日时李玟还发长文给她庆生,并表示:妈妈我永远会好好照顾你。你养我小,我养你老。希望妈妈可以健康快乐,寿比南山,长命百岁。妈妈你永远在我心里是我最崇拜和最爱的人。

本对母亲承诺“你养我小,我养你老”的李玟却比她先走一步,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有多痛心啊。

李玟几天前

还给粉丝发语音

另据报道,李玟在7月2日当天还曾给粉丝发语音:“感受到大家对我的爱跟支持,然后你们做我的后盾,我会加油。那这段时间呢,希望你们自己也身体健康快乐,我非常想念大家,我再努力努力,想念你们爱你爱你。”

没想到,这是李玟给粉丝留的最后的话语。

1994年李玟发行首张专辑《爱就要趁现在》,1996年加盟中国台湾索尼唱片。1999年,李玟发行首张英文专辑《Just No Other Way》。2001年,她的歌曲《A Love Before Time》(注:电影《卧虎藏龙》的英文主题曲)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,成为首位献唱奥斯卡的华人歌手。

2016年,李玟回国参加录制歌唱真人秀节目《我是歌手第四季》,并勇夺歌王称号。

2022年,李玟非常忙碌:参加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》,参与唱响的音乐短片《一起向未来》全网首发……还登上了《声生不息》的舞台。

李玟离世的消息令不少网友痛心,也有人感到震惊。在大众印象中,李玟总是呈现出阳光、乐观的形象,有网友疑惑:为什么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,也会得抑郁症?这其实是很多人对抑郁症的误解。

爱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吗?

“抑郁症”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,主要特征为持续情绪低落、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、自我评价低、有消极言行等。

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,觉得患者都是闷闷不乐、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,阳光、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。实际上,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,也有自己的发生、发展规律,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,不能简单以人表现出来的个性判断。

部分抑郁症患者患有“微笑抑郁症”。这是一个通俗的说法,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,戴着微笑的面具,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,导致抑郁症状很难被发现。这类患者难以及时得到外界帮助,进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如何识别抑郁症?

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,就像列车失去了燃料和动力装置,导致患者无法维系原来的生活状态。严重时,患者生活陷入停滞,不仅维持不了高级的社交工作能力,基础的生理状态如饮食和睡眠也出现问题,甚至产生精神类症状,想要自杀。

抑郁症的症状多种多样、千变万化,个体差异很大,但是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。

心境低落:这是最核心的症状,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心态悲观,程度轻重不等。轻度患者会闷闷不乐、缺乏愉快感、兴趣缺失,重度患者会感到悲观绝望、度日如年、痛不欲生。

思维障碍:患者常感觉思维变慢、脑子变空,反应慢、记不住事情。思维内容多悲观消极,严重时患者甚至出现妄想等精神类症状,比如因躯体不适而怀疑自己患有重病,也可能会出现关系妄想、贫穷妄想、被害妄想等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,常为听幻觉。

意志活动减退:表现为没有意愿和动力做事。比如生活懒散,不愿社交,长时间独处,严重时不顾个人卫生,甚至不语、不动、不食。

认知功能损害: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,注意力下降或学习费力,总是回忆过去不开心的事情,或者总是想些悲观的事。

躯体症状:常见症状包括睡眠障碍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便秘、疼痛(身体任何部位)、性欲减退、阳痿、闭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。

抑郁症可以治疗吗?

专家指出,作为一种疾病,抑郁症并非“不治之症”。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,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。

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样,抑郁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。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,及时寻求心理干预,从而避免抑郁症。

目前,抑郁症用药的普遍规律是从低剂量开始,逐渐加量,最后达到目标剂量维持,连续用药治疗时间多要达到两年甚至更长。尽管过程很漫长,但真正达到治愈的患者,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而且在遇到挫折时,经历过低谷的他们有时会比普通人更坚强。

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?

很多时候,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亲友,因为对病情不了解,从而对抑郁症患者的各类行为产生误解。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时,周围的人往往也会不知所措,生怕一不小心就伤害对方。

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,帮助和安慰抑郁症患者,和他们和谐友好地相处?

多理解

让抑郁症患者获得尊重和正在尝试被理解的感觉很重要。他们的很多痛苦不为人知,也很难一次性表达清楚,因此要不断地尝试多理解他们。

多倾听

倾听对抑郁症患者最重要。倾听过后,我们最好不加评价、不加分析、不加指责。

多关心

抑郁症患者通常很脆弱,需要被关心和爱护。

多配合

有的患者想单独待会儿,我们就要在约定安全后给予一些空间和自由。有的患者容易哭泣和发泄,我们就要给予陪伴,允许他在不伤害自己的限度内发泄。

不盲目建议、鼓励和督促

抑郁症患者处于疾病的状态下,承受力和对外界的敏感度异于日常状态,各类微小的事情都会带给他们压力和崩溃感。

没有专业的患者病情评估和医师指导,不应强行带患者运动、聚会、旅行、读书及尝试各类网上查阅到的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式。

不指责

抑郁症患者最害怕被贴上不努力、不负责、不认真、不坚持等标签。不要说“这算个什么事儿”“人家的处境比你还难,也没有抑郁”。

不询问原因

不要直接问“为什么你抑郁”“为什么大家都有压力,就你生病”。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,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要患病。

不战战兢兢地对待

尽力去做,带着爱去看护抑郁症患者就是最好的应对办法,不用背负太多心理负担,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没有照顾好他们。

找专业医生做依靠

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,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、目前最该做的和最不该做的事情等,并给出相关治疗方案。

来源:央广网、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,综合健康中国、科普中国等

编辑:刘瑶

责编:刘婧

x
广告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