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播剧《漫长的季节》虚构了一个城市桦林,生活中还真的有一个桦林,只不过故事中的钢铁厂,取而代之的是享誉全国的橡胶厂。故事里的桦林不一定是现实里的桦林,但是现实里的桦林可能比故事还故事。
(资料图)
牡丹江之前有三个支柱性的国企单位,牡丹江纺织厂、牡丹江制药厂还有一个就是前面说到的桦林橡胶厂。我爸他们基本上都是牡丹江纺织厂出来的。按照他们的说法,这三个工厂就是支撑牡丹江发展的动脉,大家的工作与生活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三个厂,直到下岗。
下岗这个词听起来真的是绝妙,他没有失业这个词听起来那么的难听,仿佛还有“上岗”希望,在今天可能叫做灵活就业。
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,能共情的是打我记事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的贫穷,父母的打骂以及他们俩的争吵,现在想想也差不多就是他们下岗以后发生的事了。也不能说怪我记仇,只能说皮肉之苦真的让人印象深刻。
或许这种下岗大潮是个趋势,落后的技术,过剩的生产力,应该被时代所淘汰,只是在这浪潮裹挟下,是一个又一个破碎的东北家庭。
我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感同身受,我觉得这是一种傲慢,千万的下岗工人被所谓时代硬生生、稀里糊涂的撞进了生活的低谷,一段段纪实资料背后到底是怎么样的错位人生,肆意的揣测下又回忆起来家乡终日冒烟的烟囱,烧不热的暖气以及笼罩在雾霾之下的城市。
未来会更好么?
曾经的东北有这林海雪原的英雄传奇,有这五月百炼成钢的自豪,现在的东北只剩下年迈的人口,自娱自乐的滑稽以及拼尽全力又无能为力的挣扎。
与大时代而言,我们成为了文学作品里的苦难之地,网络上的谈资,只是与自己才是灾难,与时代而言的无痛无痒,所以我讨厌宏大叙事,书本里的几句轻描淡写的曲折探索,却是东北人们背负一生的枷锁。
我应该怎么评价我的家乡呢,本来的苦寒之地突然来了一批闯关东的人群,寒冷培养下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冷峻与倔强,工业时代的红利又多了一份朴实与力量,直到现在,大抵应该就是老无所依的荒芜与阴郁之下的快乐吧。
世界永远美丽,只要你不在意有人正在死去。